為了減緩科技對人類的心靈折磨,哈佛數學天才變成連環炸彈恐怖分子

為了減緩科技對人類的心靈折磨,哈佛數學天才變成連環炸彈恐怖分子
Photo Credit: David Goldman / AP Photo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數學天才卡辛斯基從1978年到1995年,為了試圖減緩科技的發展寄了16枚炸彈到不同大學以及航空公司,一共炸死了3人、炸傷23人。此文將針對三個值得現代公民來反思的核心論點來討論,分別為「你根本沒有自由也沒不獨立」、「心靈需求與科技進步」、「不是人類改變科技,而是科技改變人類」。

1978年5月25日,一件原以為是寄錯的郵件,炸傷了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警衛的左手,也炸開了長達近20年的大學炸彈客事件。

16歲進入哈佛大學研讀數學(1958);25歲就成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最年輕的助理教授(1967),泰德・卡辛斯基(Ted Kaczynski)是被公認的數學天才。不過,在柏克萊任教三年後,他無預警地提出辭呈,回到家鄉伊利諾州和父母同居(1969)。兩年後,卡辛斯基在蒙大拿州的大自然中建造了一棟小木屋,並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生活(1971)。

單純的生活,原本將允許卡辛斯基追求人類最為原始的生活。然而,因應不斷在大自然擴張的建商,卡辛斯基從1975年開始透過身體力行來阻止建商的計畫,像是用散沙破壞採礦機的運作和燒毀測井設備等[1]。

事實上,他認為科技成長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負面的,不只是對大自然的破壞,也是對人類的心靈層面折磨。因此,從1978年到1995年,為了試圖減緩科技的發展,卡辛斯基寄了16枚炸彈到不同大學以及航空公司,一共炸死了三人;炸傷23人。

在如此泯滅人心的行為背後,數學天才卡辛斯基究竟是為何踏上這條害人不利己的不歸路?這篇文章將闡述卡辛斯基在1995年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所發布的論文「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Industrial Society and Its Future),並探討事隔20多年的今天,我們能從大學炸彈客的論文中得到什麼啟示。

在長達3萬5000字的論文中,卡辛斯基的主旨是「科技的發展造成人類心靈的折磨、社群的分化以及自然的毀滅」。礙於字數的限制,此文將針對三個值得現代公民來反思的核心論點來討論,分別為「你根本沒有自由也沒不獨立」、「心靈需求與科技進步」、「不是人類改變科技,而是科技改變人類」。

你根本沒有自由也不獨立

在勞力分工以及高度管理的資本社會下,人類失去了原本擁有的生活自由、遷徙自由和身為人的獨立自主。

在小規模的原始社會中,人們的生活除了採集和覓食以外,多數時間可能都是在「耍廢」,又或者說從事能夠滿足心靈的事情,像是陪伴家人或是和自然相處。反觀現代社會,大部分人都背負著沉重的工作壓力,鮮少有時間真正地從事滿足身心的活動。倘若原始人對一地的生活環境感到厭煩,他們可以相較自由地遷徙、移居他地。當然,卡辛斯基並不是說在野生大自然可以很容易地移居,但是相較現代社會的架構下,原始人比較容易可以移居他地(這也是為什麼人類足跡橫跨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因為要生產最大化,現代社會的分工極為細緻。其結果不只是每個人的工作大多都只是整個架構的一個環節,同時也讓人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總總的掌控。試想我們生活的總總,從食物、衣著到娛樂,哪一項真的是我們有所掌控的?或許有人會說現代人已不需要具備不同的技能,像是煮飯、織衣等等,但是這反映了現代人對制度的依賴以及缺乏獨立自主。原始人確實也是互相依賴,但他們所擁有的自主性高於現代人是無庸置疑的。

在這些分析的背後,卡辛斯基並不是想和人們說冒著被動物吃掉、沒有床睡和耍廢的生活多好,而是他認為原始人的生活才能真正滿足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他認為現代人以生產為出發的工作只是假性地滿足我們心靈上的需求(articifical desire),他認為原始人相較自由且獨立自主的生活,才能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靈需求。像是自己準備自己的食物、和家人相處以及「耍廢」等。他區分兩者的界線在於,假性的心理需求是想毒品一樣極短暫且無止盡的,而真正的心理需求,是讓我們真正感到開心且滿足的。

當你達到一定的業績後,你是真的很滿足地開心,還是想達到更多業績?設想你今天和家人一起在森林採集野蔬並一起煮飯用餐,你是否真正地感到滿足、開心?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同意,但是唯一可能會讓人擔心的是工作沒做完或是同事進度超前。

當我們的生活目標從滿足生理、心理需求,逐漸轉變為不斷地生產和競爭,人的定位是什麼?

心靈需求與科技進步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口暴增,各國政府和資本家為了維持競爭力和秩序,逐漸提高對人民生活的干涉,從義務教育、規模生產到種種法律,人們的生活被賦予了一個「標準公式」。其結果是我們漸漸地無法真正地滿足心理需求,只能訴諸使我們感到「相較快樂」的成就或是知識追逐。

追逐成就和知識不好嗎?以卡辛斯基的論述,追逐成就和知識並不能真正地滿足我們的心理需求。反之,這是資本社會為了讓我們生產而灌輸我們的價值。

在高度分工且密集管理化的社會,生產和競爭成了最重要的目標。從出生到退休,現代人的生活都以工作出發,其背後所代表的就是生產。制度的設計和生活模式都以生產為目的,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則成了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國內生產總值(GDP)為各國政府衡量經濟的方式;進出口貿易才是政府宣揚政績的評量。這些以「科技進步」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或許造就了大家看似享受的物質生活,但是百姓的福祉呢?百姓身為人的需求有被滿足嗎? 當一切的進步都以生產作為衡量,現代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自然不是科技發展的重心。像是和家人相處、和朋友聚會、融入自然和獨立完成自己生活起居等,這些可以滿足人們心理的基本需求都不是我們社會重視的。

shutterstock_1403921744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